2017年3月17日晚上6点半,大卫·埃里克教授在传播楼310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作为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终身教授,大卫教授有着几十年的动画从教经验。并且曾多次来到中国,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电影学院、福州大学等著名动画院校交流任教,对中国动画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有着很深的了解。
此次讲座围绕中国和欧美国家在动画领域的差异性展开,内容主要分为学生特点、动画比赛和动画创作三部分。大卫教授首先从学生自身的特点谈起。他认为,在我国尽管学校在排名和名气上有大小的差别,但是学生创作动画的能力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更善于团队合作,但是个人的创意却被教育体制和方法所束缚。在他看来,这一点是可以被改变的,每个人的内心中仍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只要方法得当、时机合适,这个藏在心底的“孩子”是可以被召唤出来的。
作为世界动画协会(ASIFA)的前副主席,他也参与过全世界众多重要动画节的奖项评选工作。因此,对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动画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对动画的评审标准也是十分熟悉。指出中国动画难以获得国外评委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画的相似性,以及对美、日动画风格的借鉴痕迹过重,即缺乏中国动画的原创性。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应该从每一次的练习入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避免一味的模仿。
对于艺术动画的创作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很多人难以理解这种非叙事类作品的创作初衷,二是这种对形式的探索是否具有商业价值,以及如何将艺术与商业接轨的问题。大卫教授以波兰一位女性动画师的真实案例做出了解释,证明艺术动画中对技术的探索也是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收益,甚至名利双收的。而在校学生同样可以通过对对创作形式的创新获得商业回报和国际奖项。例如我校动画专业的刘彦池同学两年前在大卫教授的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形·色》,就是用色彩和线条构成丰富的画面变化,这个抽象的作品最终在五个国际著名的动画节上参展并得到奖项,深受国外评委的欢迎。这也是我校第一部在国际上得奖的动画作品。
此外,大卫教授还介绍了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很多问题。其中谈及两个问题,一是受到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对动画片创作方向的指导影响,至今我国的动画创作仍是以儿童为主要受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类型和内容的创作。二是当下动画,包括不同高校的学生动画作品和公司、电视台的作品,都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他坚信,五到十年之后,我国终将改变这一趋势,开始关注具有独特性和原创性的动画作品。
最后,大卫教授给大家推荐了一些重要的动画网站,并借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到场的百余名同学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使同学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获得了很多学校里接触不到的行业问题,收益匪浅。